hamburger
全联城市基础设施商会金融专业委员会

全联城市基础设施商会金融专业委员会

Financial Profession Committee of All-China Federation of Industry & Commerce Chamber of Urban Infrastructure

17
2025.09
绘就产融发展新画卷
来源: 中国金融新闻
作者: 中国金融新闻
阅读次数: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 作者:中国金融新闻 阅读次数:

湖南常德临澧县青山水轮泵站灌渠被誉为“亚洲第一泵”“江南红旗渠”,20世纪60年代,当地凭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想敢干、无私奉献”的青山精神,修建了这一历史性工程。但建成50多年来,工程设施老化、灌溉效率低下、水生态问题日益突出,急需改造提质。在中国人民银行常德市分行的指导下,农业银行常德分行为其投放贷款1.3亿元,有力支持了青山灌区的现代化改造和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节水灌溉总面积达50.5万亩。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常德市分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上级行部署,深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大领域,以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一幅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经济振兴画卷正在常德大地徐徐展开。

图为改造后的湖南常德临澧县青山水轮泵站灌渠。通讯员 李隽箬 摄

科技金融助力产业升级

湖南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有色金属合金制造、新材料生产与研发等业务的企业,拥有多项专利技术,跻身专精特新企业行列。随着业务的高速发展,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需要资金支持。得知该情况后,津市农商银行第一时间主动上门对接,以企业发明专利作为质押,为其高效投放了500万元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为企业持续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持。

据了解,为深度契合科创企业多元化、动态化的发展需求,常德市金融机构精心布局,整合推出了一系列期限灵活、本息偿还方案多样的贷款产品矩阵,包括“信补贷”“小微企业流水贷”“税易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潇湘财银贷”等特色科创金融信贷产品,精准对接科创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特定经营周期的资金缺口,为企业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金融保障。

中国人民银行常德市分行积极畅通信贷政策传导路径,持续提升重点领域金融服务供给质效,加快推动科技金融创新发展。该行联合市科技局、市发改委等部门出台《常德市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十八条措施》,引导全市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联合市科技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指导银行机构建立专项知识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紧密围绕研发投入、知识产权、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通过量化评估加大信贷投放,全市累计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6.2亿元。同时,积极推广津市市科创金融试点和常德经开区动产抵质押融资试点经验,以点带面,形成了强大的示范带动效应。常德成功获批湖南省科技金融服务分中心。

图为农业银行常德桃源支行上门对接民营企业立耀针织。通讯员 龙炎 摄

绿色金融守护生态红线

夜幕笼罩下,常德穿紫河沿岸灯火璀璨,游客乘坐游船,欣赏沿河夜景,观看常德丝弦、花鼓戏、船工号子等精彩表演。

然而,曾经的穿紫河因水系改道致使水源供给中断,加之两岸肆意排放污染物,一度沦为人人掩鼻的臭水沟。后来,常德市启动了穿紫河综合治理工程,推进过程中面临资金缺口。了解到该情况后,兴业银行常德分行迅速行动,开辟绿色通道,为该项目发放8亿元绿色项目贷款。后期,各银行陆续参与,截至目前累计投放绿色贷款超20亿元。历经多年综合整治,穿紫河重获生机,成为城市亮丽新名片。

中国人民银行常德市分行聚焦常德“亲水经济”,围绕水资源、水环境做文章,引导银行机构全力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内河清淤、污水处理改扩建等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实现经济增效。常德市积极推进临澧县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试点,推动设立1000万元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并及时推送全市495项绿色重点项目、2228家环保诚信合格企业信息,引导全市金融系统围绕生态环境优化和企业节能减排,优化业务流程、下放审批权限、开通绿色通道,提升审批效率,加大信贷投放。

各金融机构还创新推出“排污贷”“水利通”等特色信贷产品,探索开展融资租赁、银团贷款、联合贷款等多元化贷款模式。根据工业园区绿色发展规划,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制造业企业的绿色金融支持力度,助力生产环节实现全流程绿色低碳升级。2024年四季度,全市绿色贷款净增140.9亿元。

普惠金融促推健康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常德市分行全力开展窗口指导,深入推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行动”“金融助企纾困十项行动”“行长走县市·金融稳增长”“四联汇力 强基助企”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推动经济金融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定期开展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

该行积极引导银行机构调整信贷结构,完善工作机制,加大资源倾斜投入和配套设施支持,有效提升信贷精细化管理水平,大幅提高普惠小微获贷率。针对特殊创新创业群体,扎实做好“个转企”金融支持工作,持续推广专属信贷产品“常青贷”,引导银行机构重点对照政银担贷、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性信贷产品要求,优化审批流程,延长贷款期限,优化利率定价,为创业者和小微企业送去“及时雨”。

该行还将做好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列为“常德市银行系统十件大事”之一,联合市总工会组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专项竞赛,纵深推进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各级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惠农担—粮食贷”“智慧粮仓贷”“惠农e贷”“农机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创新“全域土地整治+三生融合”模式,助力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做好金融支持“一县一特”工作,大力推广“柑橘贷”“油茶贷”“甲鱼贷”“茶叶贷”等产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信贷投放力度,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养老金融托起“金色晚年”

“同志,为啥这几个月我卡里都没发工资?”近日,一位退休老人带着疑问,走进建设银行常德市分行营业网点寻求帮助。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大堂经理迅速联系当地社保局了解情况,得知是身份认证不及时导致工资未能到账。工作人员随即耐心指导老人在建设银行“颐养港湾”小程序上完成身份认证,还贴心地帮助老人开通了微信到账提醒服务。看着操作完成,老人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

建设银行“颐养港湾”平台不仅上线了百余项政策解读及37项养老查办服务,还在健康管理、旅游出行等七大生活领域为老年人提供实实在在的“折扣折让”优惠权益。在金融产品服务方面,创新推出“颐享系列”储蓄、理财、保险三大类产品,助力老年人群体科学规划、打理好养老资金。

一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常德市分行持续探索、尽心做好养老金融工作。该行主动协调市发改委、市民政局等部门,实现信息对接共享,加速摸排项目融资需求,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养老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投放力度。

该行印发《老年人金融服务示范网点创建指引》,引导银行机构针对老年群体特殊需求,设置爱心窗口、开放绿色通道、配备适老器材,对银行APP进行适老化界面改造,全方位为老年群体提供标准化的贴心服务;组建养老金融服务团队,搭建专业化服务平台,构建“专人引导+特殊代办+上门服务”的适老服务模式,进一步扩大金融服务范围,目前全辖区适老化网点覆盖率达100%。

该行还联合社区走进老年大学、社会福利院,开设老年课堂,共同打造金融知识传播公益型场所。运用湘北大鼓、常德丝弦等民俗表演形式,开展“搭文艺台 唱金融戏”活动,定期开展金融知识宣传,精准满足老年群体的特殊风险偏好。

数字金融引领美好未来

中国人民银行常德市分行深度挖掘金融科技潜力,全力促进服务创新,助力数字金融工作“多点开花”。

该行大力升级推广“常德金融超市”服务平台。平台集政银企信息沟通、交易撮合、信用评估、线上放贷等多功能于一体,帮助市场主体轻松获取金融服务、了解金融政策,有助于银行精准获取信息、主动拓展客户资源。截至目前,全市共有40家金融机构入驻平台,379个金融产品在平台上线,6.7万家市场主体完成注册,依托平台累计授信878.9亿元,累计发放贷款754.6亿元。在此基础上,创新推出“超市”品牌产品“信补贷”,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实现大数据授信、线上操作、纯信用发放,已为市场主体提供12亿元资金支持。

该行积极优化升级农村信用信息联网核查平台。构建包含补贴信息、保险信息、土地流转信息等六大类共61项信息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增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模块。2024年以来,依托该平台累计发放贷款33.7亿元。

该行指导金融机构充分运用业务系统集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在客户认证筛选、授信审批、贷款风险监控等关键环节,逐步实现线上化、自动化、智能化操作,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精准性。数字金融的广泛运用,为进一步构建更为高效有序的业务渠道、打造更加便捷安全的业务环境,开辟了创新且实用的有效路径。